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是我国六大茶类中一项复杂、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创造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根据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采用灵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安溪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
南音
2009年,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唐宋时期的特色。2006年,南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泉州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