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有“有生之年要看到子女生活圆满”的信念,认为子女生活圆满了才代表着人生的圆满,俗话来讲“儿女都成家了才可以闭眼”,就像民以食为天一样,深入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这是一种生活的表达,一种文化,一种仪式,如果子女没有结婚,这一生就意味着没有完成人生任务.
从外在看丢脸,内在看有一种未完成的遗憾和人生没有画上句话的难过。
这是祖祖辈辈一代代遗传下来的,是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使然。
(2)“都是爱惹的祸”:
父母焦虑的背后是对儿女的爱,而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导致父母的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独一无二。
这种爱是深沉的、全部的、延续的,就是说由于“控制人口”这个时代的独特性,导致父母把过多的爱寄托在一个子女身上。
再加上一些父母年轻时没有自我实现,子女的自我就变成了父母自我的延展部分,那子女的婚恋幸福也变成了父母幸福的源泉。
这无疑增加了父母催婚的焦虑,不能接受子女人生是不往前发展的,一定程度上,婚恋的停滞就代表了他们自己人生成就的停滞。
(3)“一生走来孤身一人”:
现在社会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自我认同”完成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慢。
在过去,人跟人之间的想法和差距并不大,每个人都差不多。
对孩子来讲,单一化反而能快速建立自我认同。
而现在,同性恋都能接受的今天,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
连自己到底是谁都变得不容易,何况是寻找另一个合适的人,必然会导致婚恋变得越来越难。
时间延长,可这是父母等不及的,这种等待本身就会是一种焦虑。
因为不知道子女具体可以完成结婚的年龄,而在过去到了那个年龄就可以了,这的确是对父母的一个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