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乡曲叫闽剧,有一种乡愁叫闽剧。漫步福州大街小巷,闽剧爱好者的自娱自唱,不时吸引过往市民驻足;舞台上,大幕拉开,开场丝竹声初动,场下已是掌声如潮——爱闽剧、观闽剧、唱闽剧已成为不少福州人的生活方式。
发现档案>>
闽剧又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溯源传承>>
历久弥新 闽剧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讲述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传承人 杨东
闽剧起源于明朝末年,由明清时期的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和清中后期的徽班源流融合形成,俗称“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晚清至民国,闽剧快速发展并进入兴盛时期,当时班社林立、剧作丰富、艺术精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闽剧名旦”为代表的名家大师。
1949年以后,闽剧艺术获得新生,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迈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许多闽剧团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并多次受邀入京演出。
改革开放后,闽剧艺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1990年~1995年,市委主要领导对闽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多次深入文化院团调研,观看闽剧演出,亲自指导工作。闽剧《天鹅宴》《丹青魂》《贬官记》《画龙记》《兰花赋》《红豆缘》《王茂生进酒》等剧目屡获国家大奖。
1993年5月,第三届中国戏剧节首次走出京城,由中国剧协和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不仅创造了中国戏剧节的“福州模式”,也开辟了中国戏剧节举办的一条新路径(此后中国戏剧节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值得一提的是,时隔26年,第26届中国戏剧节于2019年10月至11月在福州举行,本届戏剧节期间,共有24种艺术形式的30台优秀剧目在福州轮番上演,参演团体不但有国家级、省级重点院团,还有基层和民间职业剧团,展示了我国戏剧舞台繁花似锦的可喜景象。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闽剧艺术事业发展,近年来,福州深化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保护、扶持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实施意见》,从抢救保护、普及推广、理论研究、服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