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回答,宋濂所处的背景是明朝初期。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被召为江南儒学提举,主持文庙祭祀。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赠谥号“文宪”,故世称“宋文宪”。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被后人合称为《宋学士全集》,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代表作有《送东阳马生序》。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高启曾赞其文章“当今文章第一流”。明太祖朱元璋也爱其文,谓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所处的明朝初期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反思元朝的统治和文化衰落,积极探索新的文化方向和发展道路。宋濂作为明朝初期的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和推动,同时也为明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